行醫記事:心臟病
近日來了一位胸部不適的病人,就診的目的是希望不再進行"通波仔"手術,也希望解答其多年來心中找不到答案的疑惑。
病者自述,6年前胸部出現壓痛不適,其不適範圍以中胸及右胸部為主,病發嚴重時,涉及頸及下腭也出現痺症。
於是多次向多個西醫尋求診治,可是,其血液化驗結果一切正常,其膽固醇還比正常指數略低。所有西醫的結論是病者沒有心臟問題,但也解釋不了病者的胸部不適問題。
但胸部不適仍然經常出現,尤其是工作壓力大時,最後,再找另一心臟科西醫診治,心臟科西醫(私家)說其血管塞了九成,要進行通波仔手術。同時,雖然病者血脂偏低,心臟科西醫仍然要病者每天服食降膽固醇藥。
手術6年後,胸部不適又越來越嚴重,尤其是工作壓力大時,心臟科(私家)要病者再次進行通波仔手術。
病者不想再進行通波仔手術,又那專科醫生解釋不了其為何在血脂偏低的情況下,會出現血管阻塞;在手術後,長期服食降血脂藥(血脂長期偏低)和抗凝血藥的情況下,心臟血管又為何會再次出現阻塞。
所以,前來本診所就診。
***
事實上,病者由此至今的問題,都是與心臟無關;其真正導致胸部不適的元兇是胃氣脹滿,所以,病者在血脂偏低的情況下,心臟專科仍然說成是血脂阻塞血管,導致病者心臟不適。
這一病案,令本人想起約在8年前,有一位在意大利生活的病人,其每天的飲食就是齋薄餅+沙律+橄欖油,如此數年。在今次回港作身體例行檢查時,在沒有不適的情況下,西醫說其心臟血管出現嚴重阻塞,必須緊急進行通波仔手術。
手術後,前來本診所調理身體。
到底是誰出了問題,是病人,還是醫生?
***
易龍 26/06/2025